串流時代下的音樂消費

YY aka Yenyi
Oct 18, 2022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053951719888770

Music on-demand: A commentary o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taste, consumption and class in the streaming age

作者Jack Webster以巴迪爾的品味(distinction)作為討論的枝幹,巴迪爾在談論品味時,談到文化是階級劃分的重要區分方法。因此有高級的文化(high art)與庶民文化,通常指得是聽古典音樂、歌劇、並且以男性品味為主的文化被視為高級文化,並且以懂得欣賞,來區分階級。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往較為群聚狀態的文化菁英階級已經慢慢改變為個人化的文化菁英,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我們可以以便宜的價格取得大量且無止盡的音樂,因此聽什麼(what you listen)已經不再是區分階級的重要比較點,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的產品,由平台以數據為你量身定做合適你的音樂,減少了大家需要去找尋音樂的時間;情境為主的音樂playlist,也成為另外一種消費音樂的方式。新型態的品味決定者反而是策劃playlist的人,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且可以將其品味變現獲得可靠收入來源(串流平台花錢請他們策劃playlist) 而新的文化精英,因為音樂資料庫的無往弗屆,則是從過往能夠專精某一項類型音樂的人,轉移為能夠在不同類型間有自信且充分了解地自由切換的人(eclectic?)。

Class privilege is performed through a person’s ability to confidently and knowingly navigate between diverse cultural forms.

因此作者提出,我們聽什麼音樂,已經不再能夠作為區分階級的根據,但難道因為音樂的大規模普及化且平價化,我們就不再有階級了嗎?他從黑膠的復甦與慢食vs素食的風潮來談,發現儘管因為音樂串流平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聆聽模式與選擇讓人們以平價的方式皆可取得,但品味的階級依然存在,他們是以「如何」聽音樂來彰顯階級,可能是乘載檔案的載體(如:黑膠)或是高級的耳機。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電影與時尚產業中,但除了文化消費之外,平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化方式大量地影響我們的社會階級區別,仍然還有待調查,似乎最難的是取得數據與加以分析,平台如何應用我們的聆聽數據繼續推播哪種音樂給我們聽,哪些音樂被排到播放,哪些不會,都仍待更多社會學者獲得平台數據分析的合作可能。

--

--